当前位置:100EC>跨境电商>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法律适用与监管路径探析
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法律适用与监管路径探析
崔判聊CBEC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21日 11:09:03

(网经社讯)近年来,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以其便捷性迅速崛起,然而伴随而来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频发,暴露出监管盲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困境。本文结合现行法律体系,系统性分析跨境电商领域的法律适用逻辑与监管职责划分,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参考。

一、法律适用基本原则的厘清

跨境电商虽属新型业态,但其本质仍为境内消费行为,应受我国法律体系约束。在成文法未明确具体规则时,需依据法律原则与体系解释填补空白。

1. 民事法律关系适用

依据《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》第二条及第四条,涉及消费者权益与食品安全的争议,因涉及社会公共利益,直接适用我国强制性规定。例如,商品功效成分虚标、以次充好等行为,无论原产国标准如何,均需符合我国《产品质量法》第二十六条关于产品使用性能与标签真实性的要求。

2. 行政监管框架

《电子商务法》明确境内电商活动受其调整,跨境电商经营者须遵守进出口监管法规。商财发[2018]486号文作为国务院规范性文件,豁免了部分审批与标准适用,但非标准性质量问题(如掺杂掺假)不在此列。简言之,豁免仅限于程序性事项,实体责任不可规避。

二、产品质量问题的分类与监管应对

质量问题可分为两类:标准性问题(如国标、行标的技术要求)与非标准性问题(如产品实际性能与标签不符)。

标准性豁免的边界

商财发[2018]486号文允许跨境电商商品豁免部分标准审查,但《产品质量法》第二十六条明确,产品须“不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风险”并“符合标注质量”。若商品实际成分远低于宣称值(如保健品有效成分虚标),则构成“以假充真”,属于非标准性严重质量问题,适用《刑法》与《食品安全法》追责。

典型案例解析  

某跨境电商销售“纯牛肉”掺杂其他肉类,或宣称“大豆异黄酮成分”实际含量不足,此类行为直接违反《产品质量法》第二十六条第三项,且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关于“严重质量问题”的认定标准(掺杂掺假、虚假标注),需依法严惩。

三、多部门协同监管的职责划分

跨境电商链条涉及进出口、销售、仓储等多环节,需海关、市场监管、公安等部门联动:

1. 海关的核心职能

依据《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》,海关对跨境电商商品实施质量监测与风险管控。例如,2023年海关“健安行动”专项打击保健食品违法添加,对虚假标示成分的商品可依据《海关法》按“申报不实”或“食品安全违法”立案。

2. 市场监管部门的管辖权

经营者实际经营地(如保税仓所在地)或境内代理人住所地市场监管部门,可依据《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》对伪劣商品销售主体立案。实践中,境外企业常通过境内空壳公司运营,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备案信息锁定实际责任人。

四、检测报告效力与立案标准

消费者提供的CMA认证检测报告具有法定证明力。对于非标准性质量问题,检测方法需符合我国行政与刑事程序要求。监管部门仅需初步证据(如检测报告)即可立案,避免违法行为因程序拖延持续侵害消费者权益。

结语

破解跨境电商监管难题,需强化法律适用刚性、明确部门职责边界,并通过风险监测与技术手段提升执法效率。唯有如此,方能遏制伪劣商品泛滥,重塑消费者对跨境购物的信心。  

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8年历史,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、服务商,提供“媒体+智库”、“会员+孵化”服务;(1)面向电商平台、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;(2)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、政府部门、培训机构、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;(3)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、品牌方、商家、供应链公司等提供“千电万商”生态圈服务;(4)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。

网经社“电数宝”电商大数据库(DATA.100EC.CN,免费注册体验全库)基于电商行业18年沉淀,包含100+上市公司、新三板公司数据,150+独角兽、200+千里马公司数据,4000+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+互联网APP数据,全面覆盖“头部+腰部+长尾”电商,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,挖掘行业市场潜力,助力企业决策,做电商人研究、决策的“好参谋”。

【投诉曝光】 更多>

【版权声明】秉承互联网开放、包容的精神,网经社欢迎各方(自)媒体、机构转载、引用我们原创内容,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;同时,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将版权疑问、授权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方式等,发邮件至NEWS@netsun.com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、处理。

        平台名称
        平台回复率
        回复时效性
        用户满意度
        微信公众号
       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
        微信小程序
       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